“黄牛”有多凶猛?两组数字助你窥斑见豹:其一,近日,央视记者在国家博物馆外随机采访了30位游客,发现28人都是通过找“黄牛”加价进去的;其二,7月5日,某巨星在上海举行演唱会,内场第一排门票从每张2580元被“黄牛”炒到最高68880元。按照“当利润达到100%时,他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”定律,“黄牛”疯狂一点也不意外。
门票是文旅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凭证,这种交易本应唾手可得、毫不费劲。可是,因为一种“另类动物”的存在,简单问题被复杂化了。市场一旦陷入“‘黄牛’囤票—游客抢不到票—游客向‘黄牛’买高价票”的怪圈,“黄牛”的劲头更足、手法更精,游客交的“黄牛税”更多、体验更差,治理也就更难了。譬如,实名制曾被寄予厚望,以为是“防黄牛”防火墙、“治黄牛”撒手锏,结果他们还是有办法突破,可见这个“死结”有多难解。
从治理链条来看,“黄牛”倒卖有价票证,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,属于违法行为;若使用非法“黑科技”抢票,还有可能背上“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”,被法办实属罪有应得。但是,购买“黄牛票”者呢,是不是也应该担点责任?这个问题值得探讨。有买才有卖,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,“黄牛”倒票行为也一样。因此,让购买者承担一定的责任,在道理上是讲得通的。
比如在日本,一些明星演唱会也有“黄牛”出没,官方除了惩罚“黄牛党”,也查处购买行为,一旦主办方查到“黄牛票”,就算你买的票再贵,那张票券也会变成废纸一张,不准入场。别的不说,让购票者付出经济代价,也能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,此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