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不少网购平台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“快递盲盒”,“4元一斤,5斤起拍”,卖家称,“玩的就是心跳,不接受任何差评”。不少店铺的销量都在几百单以上,多为按件卖、按斤卖,甚至按吨卖,一吨标价6000元到8000元不等。近日央视调查发现,“快递盲盒”里的产品要么是厂商处理的低价尾货,要么是快递公司本该退回的快递。
有点期待,有点激动,相信喜欢拆盲盒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。这也是近年来各种盲盒产品迅速走红、风靡一时的原因。“快递盲盒”也不例外,以当下网购之普及,递件量之庞大,或许很多人真的认为能够拆出物超所值的惊喜。
而媒体调查结果却给这些心心念念寻宝的人浇了一瓢凉水。既然盲盒内容来自于低价尾货或退回的快递,层层“把关”之下,这些物件的价值自然不高,远低于哪怕是论斤卖的价值,如此,拆的结果也无非是一次次的失望而已。
不过,“快递盲盒”能够走红,也给人们提供了另外的思考视角。
其一,消费者果真是头脑一热、缺乏消费理性吗?未必。卖家自是巧舌如簧,而一般消费者网购时未必没有自己的预期。也即,很可能会有消费者认为自己真的能“捡漏”。记者调查获悉的两个来源渠道,在一些消费者看来,或许正是“机会”。他们宁愿相信,尾货未必都是低价低值的,而在退不回的快递里“捡漏”的可能性没准儿更大。
可见,“快递盲盒”走红,也与部分消费者的侥幸心理有关。如何破除侥幸心理,让更多的人回归理性,既要从看破卖家的套路入手,也要从养成消费者健康的消费心理入手。
其二,退回来的快递,快递公司自行处理出售,显然也是有问题的。从央视调查的情况看,确实有不少快递从快递公司流出,“用车拉,一元钱一斤”。调查显示,仅一位商家两个月退件就有400多件。考虑到当下网购揽收件数量之大,类似的退件也不在少数。
尽管一些商家没有建立退件查询系统,也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核对,但快递公司并不对这些退回来的快递拥有处置权、交易权,这也意味着,涉事快递的操作,涉嫌违法。有关方面应及时采取措施,既然货源来自快递公司内部,那就应当从严查内部流程入手。
同时,对于退回且积压的快递,也要制定相应办法妥善处理,岂能随意流出、公然售卖?要知道,如此操作,商家会损失货物,而消费者的信息也存在泄露的可能。
激发消费意愿,刺激深度消费,当然可以引入一些新的业态、新的场景,添加一些新颖、好玩的因素。这也是互联网经济的特性,无可厚非。像拆盲盒这样的做法,确实也很受欢迎。
但前提就是必须依法依规,诸如货物来源要正规,渠道要可追溯,品质要有保障等等。一旦滥用来历不明的货品,搞“快递盲盒”的噱头,必然行之不远。
建议有关方面及早介入此事,查查究竟有哪些快递公司在私自出售退回来的快递,也来拆一拆“快递盲盒”的灰色利益链。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